青海拉面兄弟:天南海北谋出路,守望相助战疫情
来源:    时间:2022-04-25 16:03:06

西宁4月24日电 题:青海拉面兄弟:天南海北谋出路,守望相助战疫情

作者 李玉峰 张添福

在青海省海东市,特别是化隆县,一碗拉面被誉为是“引领面”“振兴面”“幸福面”“团结面”“感恩面”。

20世纪90年代,许多为生计奔波的化隆人,瞄准拉面在中国沿海城市的商机,果断走出大山,靠一张炉子、几张桌子,做起拉面生意,转身为“面一代”,并成功脱贫。

据此前数据,青海约18.7万名拉面从业者,在省内外经营拉面店约3万家,国外开店500多家,“拉面经济”年经营性收入180亿元。

面对本轮新冠肺炎疫情“大考”,天南海北一些脱了贫的拉面兄弟,用自己的爱心和双手,正不断温暖“第二故乡”。

“天气这么冷,大家赶紧趁热吃一碗拉面。”早在今年3月,在宁芜高速马鞍山北出口处的疫情防控点前,一间棚子里飘出阵阵面香。

在安徽马鞍山的上述高速出口,来自化隆的小伙王木洒和马阿飞牙夫妻俩默契配合,开火、揉面、下锅,不一会儿,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爱心拉面就送到了卡点执勤防疫人员手中。

“让每一位防疫人员都能吃上一口热乎的面条”——是王木洒夫妻俩的希望。

平凡的王木洒夫妻俩,被媒体报道的稿件,还被“第二故乡”马鞍山市政府官网转载。“第一天,不知道有多少人,所以就准备了一百多人的份量,看来是够了。反正店暂时不营业了,就一直做到疫情结束的那天。”王木洒对当地媒体说。

来自化隆县牙什尕镇下二村的马春虎,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。多年前,他跟随同村人到外地经营拉面馆,经过多年打拼,在上海、北京等地经营着几家“化隆拉面”店。

近期,上海发生疫情后,他得知上海长兴岛需要清真食品时,他便主动联系、积极协调,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后,及时给他们送去爱心餐。

韩鲁台和马艾米乃是来自化隆县阿什努乡白加村的一对夫妻。2021年,他们走出大山,来到上海市宝山区经营拉面店。

韩鲁台和怀孕在身的妻子马艾米乃斟酌良久后,艰难地做了抉择:“不回家、关门歇业。每天蒸200多个馒头无偿送给被隔离的上海同胞和青海籍的拉面务工人员。”

在河南省信阳市息县,一群来自化隆县的拉面小哥,自发组建了“移动拉面馆”。

每天早上九点至凌晨两点,“移动拉面馆”奔波在28个健康服务点,为执勤的一线人员送上热腾腾的拉面。

“我们是外地来的,在这边受惠,也自愿做点贡献,回报息县、回报社会。”其中的拉面小哥马明孝说:“28个健康服务点,我们每次送300多份餐。”

“这些天你们辛苦了,稍等一会儿热乎乎的拉面马上出锅。”日前,在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,来自化隆县石大仓乡的冶氏兄弟,带着设备、食材等到高速防疫卡点,支起了流动爱心拉面摊,慰问辛苦工作的防疫人员。

“我们今早3点就起来熬煮汤底,准备食材。希望他们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,也能照顾好自己。”冶氏兄弟中的冶尕细木边说,边忙着准备食材。

冶尕细木说,“在羊亭镇开店期间,我们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。在这里开店已经6年,早已融入羊亭镇这个大家庭。疫情当前,更应该通过志愿服务助力疫情防控工作。”

化隆县拉面行业综合党委负责人介绍,以上种种凡人善举比比皆是,“化隆县外出务工拉面人员将‘海东精神’带到了全国各地,一碗小小的拉面,一个小小的馒头,承载了各民族的守望相助。”(完) 【编辑:黄钰涵】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精彩推荐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尔街卫浴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4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